题目:集成超快光学频率梳与应用技术研究
报告人:王文亭 研究员
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
摘要:
光学频率梳被誉为一把“光尺”,使得人类能够对光学频率进行精密测量。这项革命性技术在时间-频率基准、精密光谱学、超大容量光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。其发明者霍尔和亨施因此荣获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。然而,传统光频梳结构复杂、体积庞大、成本昂贵,难以走出实验室。随着光子集成技术的飞速发展,集成光子芯片的制造工艺取得了突破,推动了集成光频梳技术的快速进展。集成光频梳凭借其天然的小尺寸、低功耗、色散可调和高集成度等特点,有望突破传统光频梳在体积、功耗和稳定性等方面的瓶颈,引发光频梳领域的新一轮技术革命。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(DARPA)和欧洲航天局(ESA)等机构的资助支持下,集成光频梳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。本报告将综述国内外集成光学频率梳的研究现状,重点探讨低噪声集成光学频率梳的物理特性、生成技术、噪声特性及其应用示范,具体包括:新型集成光学孤子频率梳产生与高精度噪声特性表征;利用超快时间透镜表征集成光学频率梳中超快动力学过程;基于宽带集成光学频率梳的相干层析成像;基于集成光参量振荡的宽带可调、高谱纯度的太赫兹波形合成等前沿技术。
简介:
王文亭研究员,201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,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、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、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等多项荣誉。博士毕业后,加入美国UCLA的Chee-Wei Wong教授课题组开展集成光子学研究。2022年8月回国,担任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研究员,通信光子集成芯片实验室负责人,河北省微波光子学重点实验室主任,河北省青年联合会常委。已在《自然通讯》、《eLight》、《物理评论快报》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65篇,出版专著1部。他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、河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河北省HW高层次人才项目。此外,申请了31项国家发明专利,入选中关村论坛“百项新技术新产品”榜单,获评北京市人才协会海归创业人才以及河北省A级燕赵英才等荣誉称号。
时间:2024年12月16日(星期一)上午10:30
地点:中科院物理研究所M249会议室
腾讯会议:243-437-666
邀请人:常国庆 研究员(Tel:82649201)
主办单位:中国科学院光物理重点实验室
